解码苗乡文化基因 践行青春使命担当——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仁心织阳,愈见花开”志愿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2025年07月10日 22:45   文/张敏婕 胡奉佳;图/张嘉玲 冉易佳   点击:[]

2025年7月2日至7日,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仁心织阳,愈见花开”志愿服务队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保靖县,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文化解码+产业调研+乡村治理”为脉络,系统开展非遗传承、医药探源、产业振兴等实践,用专业视角记录苗乡发展现状,以青春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

集市寻纹:解码非遗传承现实图景。7月2日,实践首站聚焦凤凰县山江集市。队员们以苗绣纹样为切入点,通过与摊主深度对话发现:尽管花草纹样仍承载着“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但部分从业者对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认知有限。这种“只知其美,不解其魂”的现状,直观呈现出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为后续文化解码工作提供了精准坐标。

博物馆源:触摸苗绣银饰中的文明印记。7月3日,在山江苗族博物馆,队员们通过馆藏实物与传承人专访,系统梳理苗绣纹样的文化密码:蝴蝶纹关联创世传说,江河纹镌刻迁徙记忆,银饰中的图腾符号承载着族群历史。非遗传承人吴利军“纹样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口传心授”传承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衔接困境,为非遗活化提供重要参考。

医道探寻:叩问民族医学智慧7月3日至4日,团队走进苗药非遗馆与杨氏正骨馆,在草木药香中探寻民族医药的千年智慧。在苗药非遗馆,二十四脉诊法通过五指脉诊精准定位病因的诊疗智慧,与数百种道地药材标本共同构建起完整的“两纲五基”传统医学图谱;杨氏正骨馆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医生“X光辅助诊断+祖传正骨手法”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可能。调研发现,构建“诊疗可视化、疗效标准化”的现代传播体系,是破解苗医药传播困境的关键路径。

街头实践:创新文化传播模式。在保靖县集市,团队打造了“苗韵文化+健康服务”惠民摊位。文化展示区突破传统陈列模式,通过纹样解析与苗药知识互动,让群众在趣味体验中理解非遗内涵;互动环节创新设置抽奖机制,群众在了解文化后可赢取苗元素礼品。“没想到纹样里藏着祖宗的故事!”这种“传播+体验+服务”的创新模式,获得群众积极反馈,为非遗活化提供实践样本。

校园课堂:播种非遗传承种子。保靖民族中学“苗绣纹样+苗医文化”的沉浸式课堂上,团队以学术视角拆解苗绣符号体系,结合考古资料解读迁徙史与精神信仰;苗医课堂通过现代医学框架解析“三本论”“以形补形”,带领学生辨识苗药、调制药方。当学生惊叹“纹样藏着民族密码”时,非遗传承的青春种子已悄然播撒。

产业探路:见证土地焕新机。在保靖复兴库区移民产业园区,团队调研发现:“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千亩稻油轮作,年均增收超万元;创新“种植入户,产品回收”机制,让木耳产业既保收益又拓产能。这片曾经的“沉睡土地”,正通过产业创新成为移民增收的“致富引擎”。

甘溪治村:解锁乡村善治方程式。7月7日,团队探访保靖县甘溪村,解码“一核五共”治理模式(以人的建设为核心,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片长+组长+邻长”三长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当邻长奶奶调解纠纷、推广医保时,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得以生动诠释,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以青春接力,续写苗乡振兴新篇。六天时间里,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师生沿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脉络,完成了一场跨越集市、博物馆、产业园区、校园与乡村田野的深度实践。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通过调研报告、媒体传播、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总结苗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活化经验,提炼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推动苗乡实践智慧转化为可推广的经验,用青春担当为健康中国、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上一条:老少音乐互动 传承红歌精神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杏林篆爱,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在福利院开展红歌会活动 下一条:银龄智护守安康 科学养生传新风——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杏林篆爱,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组织健康科普活动

关闭

地址:湖南省 衡阳市 常胜西路 28号
    联系电话:0734--8282761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