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中医馆,古色古香的回廊间弥漫着淡淡药香,传统与现代诊疗场景在此交融;制剂室内,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得益彰,见证着医院多年来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治疗室内,机械轻响,缕缕药雾为患者缓解术后疼痛……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是南华医院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在此背景下,南华医院立足中医特色,通过打造个性化诊疗体系、深挖传统制剂宝库、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构建起中医特色诊疗、现代化制剂研发、中西医协同护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区域百姓提供全周期、多维度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岐黄之术焕新彩,打造中医诊疗新范式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疗效突破。南华医院以传统中医为战略支撑,创新打造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个性化诊疗模式。
今年1月,一名10岁患儿因长期遭受不明原因的反复腹胀、呕吐、打嗝及反酸等症状困扰,来到该院疼痛康复科门诊就诊。面对病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涵盖疼痛康复科、中医科、麻醉科、放射科、消化内科、儿科及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通过现场问诊、体格检查、查阅资料及集中讨论,专家们为患儿量身定制了个性化颊针治疗方案。颊针治疗作为一种无痛性针灸新疗法,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的特点,尤其适合儿童患者。麻醉科为患儿实施了两个疗程、共计10次治疗后,患儿的呃逆症状显著改善,家属对治疗效果高度认可。

▲麻醉科副主任周广媛正在为患者实施颊针。
今年1月,南华医院中医科门诊——中医馆重装起航,集结中医科名医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近日,记者来到该院中医馆,一股浓郁的中式风情扑面而来,就诊室设计古朴典雅,尽显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候诊区早已座无虚席,电子叫号屏的红色数字跃动不息,名医正在给患者把脉问诊。治疗室门前蜿蜒的队伍宛若游龙,拔罐、刮痧、针灸等中医特色项目广受欢迎。墙上悬挂着中医名家的介绍和中医理论的科普展板,让患者在就医休憩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27岁的李女士因体质偏胖、备孕多年未果,慕名前来该中医馆寻求帮助。中医科专家经过详细问诊与诊断,为李女士量身定制了一套中药调理结合火龙灸的综合治疗方案,每周一次,持续四周。令人欣喜的是,仅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调理,李女士便成功怀孕,圆了她多年的母亲梦。“真是没想到,中医调理的效果竟如此显著!”复诊时,李女士难掩激动之情,由衷地感慨道。

▲中医科主任欧阳波正在坐诊探脉。
该科主任、中医博士欧阳波介绍,科室专家涵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方向,形成“专人专病专长”的特色诊疗模式,通过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开展以传统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目前,科室开展20多种特色疗法,包括针灸、电针、脐灸、督脉灸、火龙罐、杵针、穴位埋线、中药熏蒸等传统疗法;中频治疗仪、红蓝光波、激光磁场理疗、臭氧水疗、脑电仿生电刺激等现代物理疗法。针对肥胖、失眠、慢性疼痛等病症,推出“中药调理+中医特色疗法”综合方案。
在中医科,颈肩综合征、腰肌劳损等通过火龙罐、火龙灸结合针灸等能迅速缓解症状。胃肠道疾病特别是脾胃虚寒者通过中药调理结合火龙灸、脐灸等治疗,效果显著。失眠患者经过中药调理结合脐灸、耳穴治疗,症状缓解。这些特色疗法组合已形成独特的“南华方案”,一个个效果显著的治疗案例,让中医科口碑相传。
与中医科交相辉映的,是疼痛康复医学科的守正创新。从精准破解疼痛难题到系统康复管理,疼痛康复医学科作为该院特色专科,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综合能力最强的疼痛康复医学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衡阳市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该科下辖疼痛科、康复医学科、高压氧科,可常规开展中风偏瘫、脊髓损伤、肌肉骨骼疾病与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在慢性疼痛、严重脑卒中后功能恢复、脊髓损伤康复、手足创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治疗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该院疼痛科创始人周华茂教授创立的“周氏五针法”,将传统针刀疗法与神经解剖理论创新融合,针对颈腰椎病、顽固性神经痛等疑难杂症展现显著疗效,其“针到痛消”的神奇疗效在湘南地区传为佳话,已成为一张响亮名片,许多来自邵阳、永州等地的慢性疼痛患者慕名前来。
一直以来,医院坚持“便民惠民”原则,以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组织多学科中医专家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义诊活动,让更多百姓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法今用显匠心,挖掘中医药制剂新宝藏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既需要诊疗技术的精进突破,更离不开药物研发的鼎力支撑。在构建个性化诊疗体系的同时,南华医院将目光投向中医药制剂的现代化转型,让古法良方焕发时代生机。
清晨,南华医院制剂室内药香氤氲。药师手持铲子,在沸腾的不锈钢锅前凝神收膏,琥珀色的药汁在翻涌中逐渐凝成晶莹膏体。
“火候差一分,药效减三成!”在膏方制作间,药师向记者演示收膏绝技。随着药铲匀速画圆,锅中药液逐渐泛起“鱼眼泡”,他精准判断挂旗程度,将炼蜜缓缓注入。“青年患者膏体宜稀薄易吸收,老年患者则需浓稠以缓释药效。”

▲半自动化药品灌装生产线。
近年来,南华医院中医专家根据患者的体质与所患病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膏滋药,以满足大家的养生需求。制剂室膏方产量逐年增长,开发了“益气生精膏”“固元膏”“安神膏”等明星产品,让“良药苦口”变为“良药可口”。
今年1月,中医科联合制剂室举办医院首届膏方节,为广大市民提供冬季养生科普和膏方定制服务。为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医院夏季开展以“三伏贴”为代表的“冬病夏治”疗法;秋冬季开发“阿胶膏”等中药膏方和辨证施治的个性化定制膏方;针对儿童体质特征,精心调制“儿童生长贴”“退热贴”“厌食贴”等中医药特色贴敷。这些“老药方”焕发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一系列丰富活动帮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
该院制剂室成立于1958年,多年来,见证了中医药从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生产的华丽转身,从手工小作坊走向具有现代化生产线的新型制剂中心,这里承载着千年岐黄智慧的新生。
1975年11月,制剂室成立了药物研究室,先后完成了14项专题研究,其中“芦丁提取工艺研究”获1980年湖南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夜关门有效成分咳宁醇的分离鉴定和药理研究”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桎木叶有效成份分离鉴定和药理研究”获1980年湖南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衡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临床用药商榷”获省药学会年会甲等奖;“兰碘的研究”,用于全国首例铀烧伤取得成功。

▲药学学科带头人周玉生教授带领团队研发药物。
“制剂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专科专症专药。”该院党委书记、药学学科带头人周玉生教授介绍,目前,团队秉承“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自主研发特色医院制剂32种,中药制剂有合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等7个品种。新冠疫情期间,救治药品紧张,周玉生率领团队,紧急开发中药“抗疫方”——“蓝芩清咽合剂”。该制剂创造性融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精选板蓝根、黄芩、栀子等道地药材,经现代制药工艺精制而成。新冠疫情期间,面对治疗药物紧缺的严峻形势,周玉生教授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用90天时间完成从研发到备案的全流程,创下中药应急研发的“南华速度”。临床研究表明,蓝芩清咽合剂对缓解新冠病毒引发的咽痛、干咳等症状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轻症患者重症转化率,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被临床医生广泛使用。三年来累计生产50万余瓶,覆盖南华医院医联体、衡阳钢管厂等百余家单位批量采购,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多家官方媒体专题报道,形成中医药抗疫的“南华效应”。周玉生告诉记者:“与一般汤剂相比,蓝芩清咽合剂生产加水量多,熬药时间更长,药液浓度和有效成分更高,效果更好。”
制剂室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研发实力、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以及贴心的定制服务,成为了该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每一瓶膏方、每一碗汤剂都是中医药文化的见证,凝聚着药学部人的智慧。
中医护理破难题,构建全周期健康屏障新体系
如何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如何用更易被接受的护理方式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如何真正地提高护理质量?南华医院给出的答案是,让“中医”元素融入,以中西医协同护理为纽带,构建全周期健康屏障。
据了解,该院中医护理工作起步于1998年,在中医肛肠科率先开展中药熏洗技术,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早期探索。经过多年积累,2016年,新增中药热奄包技术,重点应用于术后康复领域。2024年,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护理部系统引入中药贴敷、隔物灸、耳穴疗法、中医拔罐、中医刮痧、中药熏洗、中药泡洗、中药灌洗、中药涂擦、中药热奄包等10项技术,中医科、中医肛肠科、神经内科、疼痛康复科等科室相继开展中医护理技术,设立中药熏洗室、制剂室等特色单元,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的中医护理服务体系,规范、优质、便捷的中医护理技术让医院走出了一条特色护理道路。

▲护士正在为患者刮痧。
护理人才是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该院以“内培外育”双轨机制为抓手,系统推进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为中医护理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内培方面,医院构建分层递进式培训体系,今年1月启动中医护理技术同质化培训,通过中医肛肠科护士长分享特色技术推广经验,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3月开展中医技能强化培训,邀请衡阳市中医专家团队进行现场示教,在外部培育维度,实施“双向赋能”策略。全年选派多名护理骨干赴中医名院研修火龙罐、脐灸等新技术,返院后开展阶梯式教学实现技术转化。基于人才优势,医院正构建中医护理服务新生态。计划年内开设中医护理专科门诊,提供体质调理等特色服务。同步建立“培训-实践-展示”一体化平台,通过技术比武、市民体验日等活动,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向社区延伸。
随着中医药的大力推广,“简、便、效、廉”的中医药传统疗法,受到不少群众的青睐,这也给该院中医护理项目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医院自主研发的“三黄膏”外敷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在衡阳地区率先引进全自动中药熏洗椅,通过智能化恒温控制,将中药蒸汽离子渗透与穴位刺激相结合,显著提升术后水肿消退和创面愈合效率。

▲制作中药热奄包。
2023年7月,86岁的周爷爷因长期饱受便秘折磨,一度依赖药物维持排便,身心俱疲。接诊后,中医肛肠科通过结肠传输试验确诊其为“慢传输型便秘”,制定了个性化中西医结合方案,以济川煎加减方补益肝肾、益气通便,通过“评估—干预—评价”全链条护理程序,结合辨证施护、内外联动、形神共调,实现老年顽固性便秘的精准康复。持续治疗与护理20余天,周爷爷彻底摆脱药物依赖,实现自主排便,情绪明显好转。出院时,他紧握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这里不仅医术精湛,更有医者仁心!”
“术后疼痛是肛肠科患者最主要症状,我们采取中医治疗护理技术,达到‘患者无痛’的目的。”该院中医肛肠科主任邓秋林介绍,南华医院中医肛肠科还创新打造“无痛病房”管理模式,整合临床医生、麻醉师、心理医生与护理团队,通过建立完善的医护疼痛评估系统、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新方法,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院中医护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院各个科室“因病制宜”地开展了各种适宜的中医护理项目,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中西兼治的治疗选择。中医护理项目的广泛开展,让护理这项工作从“幕后”逐渐走到了“台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反复住院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甚至会主动要求护理人员给予使用中医护理项目。
从独具匠心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到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从多学科紧密协作的创新模式,到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护理体系,一系列推动中医药蓬勃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宛如强劲引擎,为南华医院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擘画出一幅宏伟蓝图。展望未来,医院将以“中医+”思维构建现代医疗服务新范式,继续深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体系,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传承千年智慧中谱写护佑健康的时代新篇。
来源:掌上衡阳 https://hyapp.hyqss.cn/cms/H5/News.html?article=5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