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热土位于洞庭湖之南,是谓湖南。
大湖之南,山河锦绣,人杰地灵。
湖南其山,有南岳七十二峰错落巍峨,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以长沙岳麓山为足;
湖南其水,有湘、资、沅、澧,四条大江灵秀无比,一路欢歌,蜿蜒流入洞庭湖。
三湘四水,物华天宝,山水之间,生机勃勃。
湖南山水,滋养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经世以致用。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大地俊采星驰、雄才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人民日报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体专栏,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立足三湘大地,讲述湖南好故事,传播湖南好声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园!
黄冈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来的唁电。南华大学供图
谁也没想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杨宏发去世的第二天,就上了新闻,在网上引发了千万人的关注。
仅“湖南首批援鄂医疗队员杨宏发去世”的单个话题,阅读量就达到近600万人次。
“惊悉杨宏发同志不幸逝世,噩耗传来,大别呜咽,长江悲鸣,全市震悼。”8月25日,在杨宏发因病离世3天后,一封落款为“黄冈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的唁电,表示了沉痛哀悼。
白衣作战袍,慷慨赴沙场。谁也没有忘记,2020年大年初一,37岁的杨宏发身披白衣,率先进入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隔离区,与黄冈人民一道在抗疫斗争第一线奋战58个日夜,用生命践行了医者仁心,以担当彰显了大爱情怀,用血肉之躯筑起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
正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文所言:最是人间留不住,最美逆行者是你,最让人惋惜的还是你。归来,你说的一个都不少;再出发,通行何处能觅君。
秋风渐起,洞庭迎来一群群候鸟。这位出生在岳阳洞庭边的游子,乘着秋风,也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杨宏发生前查房场景。南华大学供图
良医
“人文关怀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凌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生徐健强,在完成一台手术后,回到办公室,感觉比往常安静了不少。
“每次夜班手术后,发哥担心我们这些年轻医生不习惯工作节奏,都会给我们讲个笑话,帮我们提起精神来。”离杨宏发去世已2个多月,同事们还是没有习惯。
发哥,是同事们对于杨宏发的昵称。“每次手术前,发哥也都会和患者用家乡话交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节好心情。”
“发哥从不轻易说累,能让人安心,给人信心。”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曾海燕,对于这个同门师弟,也是称呼“发哥”,并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曾海燕看来,心血管内科,面对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慢性病患者,并且大多面临反复住院的处境。“面对不能治愈的病痛,治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哥就很注意这个过程。”
心血管内科,每年都会经历3000多台手术。不断临近的春节,饮食的改变,便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峰期。但从今年开始,这份重担,杨宏发将会一直缺席。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份人文关怀。”曾高峰,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宏发的研究生导师,见证了杨宏发从“小白”到独当一面的过程,也在一次次交流中,感受着杨宏发的成长。
“看着他用幽默化解患者的心结,帮助患者减少对于长期用药的恐惧,我心里很高兴。”曾高峰认为,杨宏发是自己心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甚至在一次值夜班时,患者家属等到凌晨,直到他从手术室出来,送给了他一面锦旗。”
杨宏发生前也曾多次说过:“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治愈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还应该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痛苦。医务工作者应该要有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病人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这是杨宏发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他来说,9年的从医生涯,让自己一直坚守下去的是病人经过自己救助后,病情得到好转的样子,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杨宏发获得的部分荣誉。人民网记者 李芳森摄
良师
“我想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
“陈大伯,您现在的情况按照医嘱吃药就行,您有任何情况随时打我电话,我手机24小时不关机。”在南华大学,一场以杨宏发为原型的情景剧《永不关停的手机》,正紧锣密鼓地排练。
丁方每次经过排练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上几眼。“我是发哥去年带过的实习生,想起他对我们的教导,就觉得受益匪浅。”
5个月的相处,丁方学习至今。“记得那时候查房,有位95岁的患者独自住院,发哥看没人照顾,自己掏钱给他买饭,直到康复出院。”在丁方的印象里,杨宏发仿佛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热情待人。
从实习生到同事,何星对杨宏发的钦佩更是与日俱增。“在给患者做胸穿操作时,发哥也帮助我改变自己的习惯。”从定位穿刺点开始,都进针,杨宏发不仅细致教导,更会向学生们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跟着发哥查房,发现他不仅关注患者健康,还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刚开始时,何星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而当自己拿起手术刀,并清楚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在一场手术中的作用。
而对于烧伤整形科的刘丽娜来说,虽从未和杨宏发有过直接交流,但影响却不少。
“第一次知道杨医生,那是在医院援鄂名单上。”从那时开始,钦佩之情就此产生。“我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
2022年,刘丽娜研究生毕业,原本想回到家乡永州工作的她,因此选择成为杨宏发的同事。
杨宏发生前抗疫工作场景。南华大学供图
战士
“他在关键时刻总会站出来担当重任”
立冬已过,衡阳白天的最高气温仍在30℃徘徊。看着窗外的艳阳,吴小慧回忆起3年前,武汉寒冬的零下。
吴小慧,杨宏发援鄂抗疫时的“战友”、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在关键时刻总会站出来担当重任,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为人十分靠谱、谦虚。”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当天,武汉宣布紧急“封城”,看到新闻后的杨宏发很快就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下午3点,正在超市选购年货的杨宏发,收到医院要组建一支援鄂医疗队的消息,他未来得及通知家人,当即报名。
“一江之隔的同胞遇到困难,我既然有这个能力去帮忙,我肯定是要去的。”杨宏发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道。大年初一下午3点半,杨宏发坐上了“援鄂”高铁,到达武汉站后转乘大巴奔赴黄冈进行救援。初到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时,援鄂医疗队员们清点发现,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严重匮乏,队员们商量决定,先派进去一名医生,其他人之后再进去。
杨宏发主动申请,成为了医疗队第一位进入隔离区的医生。“书记和队长要在外面和指挥部保持联络,其余队员不是外科医生就是女同志,我是内科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先去。”
深冬的武汉,气温徘徊在零下,为了更好地穿脱防护服,杨宏发仅穿了一层单衣,“刚穿的时候冷,之后救人过程中又热到出大汗,防护服里全是汗水。”
杨宏发每天要在隔离病房工作至少4个小时,在4小时内,最多时需要给近20位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在双层手套影响手感、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的情况下,杨宏发需要确保自己的技术足够精湛。他利用休息时间,在网上学习最新的诊疗方法,反复思考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手术,救助更多的患者。
在防疫进入“攻坚”阶段时,湖南省援鄂医疗队决定组建ICU病房,杨宏发再次主动请缨,申请加入ICU团队,并参与了黄冈地区第一台ECMO的植入。
与普通患者不同,ICU的患者大多都做了气管插管,到放射科检查时必须带着呼吸机一起移动,每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加上考虑到预防院内感染的因素,团队不得不采用视诊、触诊、叩诊等原始的体格检查方法来进行基本病情诊断。“这对医生来说其实是很有挑战的。”
58个日夜的一线奋战,“黄冈保卫战”迎来胜利。杨宏发也在工作中,收获着成长带来的荣誉:“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抗疫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度湖南好人”……
2022年9月始,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相继派出医务人员,支援海南、新疆抗疫工作。
大家纷纷踊跃报名,支援抗疫,只是名单里,再没有杨宏发的名字……
来源:人民网 http://hn.people.com.cn/n2/2022/1109/c336521-4018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