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已被证明能够改变肿瘤微环境、增强细胞凋亡和减少细胞迁移。基于NSAIDs的“老药新用”策略成为抗肿瘤药物发现的一种新型范式,该研发范式面临着副作用大、靶标亲和力和选择性不高等挑战。基于此,药学院王震教授团队围绕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修饰及改造发现新型肿瘤候选药物开展了持续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成果(J. Med. Chem., 2022, 65, 10481-10505;Eur. J. Med. Chem.,2022, 240, 114560;Eur. J. Med. Chem.,2021, 226, 113817)。
芬那酸类衍生物(Fenamates)作为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在癌症预防和治疗领域受到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但阐述其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相关综述较少。近日,王震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中科院一区,IF: 10.9)发表了题为《Fenamates: Forgotten treasure for cance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s of action,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and bright future》的综述论文,系统阐述了芬那酸类衍生物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芬那酸类抗肿瘤药物的发现指明了研究方向。
该论文系统总结了芬那酸类药物单独用药或与现有抗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一方面,讨论了芬那酸类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靶点(如:抑制环氧合酶(COX-2)、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KR1C3)、m6A去甲基化酶(FTO)、转录增强缔合域蛋白(TEAD)和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激动雄激素受体(AR)和苦味受体(TAS2R14),阻断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和离子通道以及诱导DNA损伤等)和其他作用机制(如:参与Wnt/β-catenin、TGF-β、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诱导内质网应激(ER)、上调EGR-1、NAG-1和ATF-3的表达,下调Sp、ErbB2和AR表达以及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另一方面,该综述还系统总结了提高芬那酸类化合物标靶亲和力、选择性以及减少副作用的结构修饰及改造策略(如:使用酯或酰胺替代芬那酸类化合物的羧基(COX抑制剂)可以提高COX-2选择性;使用四氮唑替换羧基可以提高TAS2R14激动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利用羧基作为金属离子的配体可以诱导ROS产生并嵌入DNA和血清白蛋白)。该综述阐明了芬那酸类药物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芬那酸类药物的结构改造指明了方向。(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med.22079)。
药物设计与研发实验室课题组简介:
南华大学王震教授课题组主要以厚植独特理论基础的中医药作为原创性新化学实体发现的丰富资源和科学依据,紧扣“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和优化”,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病原微生物感染等重大疾病进行新药创制研究。课题组自2015年成立以来,组建了一支集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后、硕/博士生于一体、结构合理的年轻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Med. Chem., Eur. J. Med. Chem.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118篇;申请专利27项(授权16项,转让1项)。实验室已有二十名毕业生前往北京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和Sharpless研究所等著名院校机构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