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同学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意识,2025年10月28日晚,基础医学院“缘聚南华·医路创未来”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在南校大礼堂圆满举办。此次活动特邀两位优秀校友——湖南海风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蒋桢桢,与湖南大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宏霖出席做专题分享,他们以“创新、奋斗、拼搏”为主题,结合自身跨界创业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刻而生动的创新创业启蒙课。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清华,25级辅导员苏玲、夏泽华,25级全体本科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朱雅静主持。
分享会伊始,卢清华介绍了蒋桢桢与宋宏霖立足南华校园,一步步砥砺前行取得成功的创业历程,深刻阐释了创新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他指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新”列为第一动力,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已然达到了新的高度。湖南省出台的“七个一政策”、南华大学提出的“创新创业二十条”等支持举措,也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他着重强调:“并非要求每位同学都去创业,但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与拼搏精神,应当成为每位同学的精神底色。”
蒋桢桢以“优秀比成功更重要”为核心观点开展专题分享。他开篇引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徐扬生的寄语,强调人生如马拉松,短暂成功如昙花一现,持续优秀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石。2020年,他在深圳求职受挫后返回衡阳,与朋友凑齐6万元启动资金创办湖南海风传媒有限公司。“我们曾顶着40度高温拍遍衡阳各个角落,为省住宿费也曾夜宿户外星空下”,他回忆道,正是《南华24小时》等真实记录校园生活的作品,让公司逐步在行业站稳脚跟,如今团队年产作品50多部,服务覆盖高校宣传、医院科普、大型活动直播等领域。他以阿司匹林研发为例,指出创新并非“高大上”的空谈,从柳树皮到水杨酸再到乙酰水杨酸,其每一次改良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医学生做科研、创业,同样需要这种“填补空白”的砖匠精神。
宋宏霖分享了从“电气转专业生”到“文创破壁人”的创业轨迹。他大一就读通信工程时发现专业非所爱,毅然转至市场营销,开启创新创业之路。他强调创业核心是找准真痛点,初期做校园文创因仅在产品上贴校徽而滞销,后续聚焦学生“情怀消费”需求后才打造出爆款单品。他将创业历程提炼为“三次认知升级”:需求认知上,摒弃“南华无文创”的伪判断,锚定“学生需要爆款文创”的真需求;实践认知上,自学PS、AI技术,从宿舍推销到入驻学校创业园,在货物被盗、版权纠纷等挫折中积累经验;政策认知层面,深耕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基金、马栏山“马驹计划”等政策,成功获投并入选省股交所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板。针对医学生创业困惑,他建议结合专业优势,以医学知识转化案例启发思路,提出AI优化诊疗、康复理论融入智能设备等方向,还特别强调了创业团队“CEO+CMO+CTO”铁三角架构的核心作用。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大一新生“是否应参加科创比赛”的困惑,蒋桢桢直言:“要积极参赛,锻炼思维逻辑,哪怕院赛淘汰也值得。”而对于“作为刚入学什么都不会的新生应该怎么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的疑问,宋宏霖给出回答:“先从Excel、PPT等基础技能学起,关注深圳医疗AI、上海智能设备等前沿领域,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逐步积累经验。”两位校友的分享引发同学们强烈共鸣。他们的故事证明:当热爱化作生产力,每个年轻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导演。希望同学们以优秀为尺,以创新创业为刃,在医学道路与人生赛道上敢为人先、勇毅前行。
在活动总结环节,夏泽华首先代表学院向两位优秀校友表达衷心感谢,同时对积极参与本次分享会的全体同学予以肯定。他指出,创新创业精神是新时代医学人才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鼓励同学们以校友的实践经验为鉴,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锤炼创业能力。针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学规划发展目标,避免盲目探索;二是细化目标执行路径,将长远规划拆解为具体可落地的阶段性任务,以稳步积累实现持续进步;三是坚守学业根本,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时,始终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坚决杜绝本末倒置,确保专业能力与创新实践协同提升。不仅为同学们明晰了创新创业与学业发展的关系,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将医学专业优势转化为创新动力的热情。
此次“缘聚南华·医路创未来”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让创新创业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探索的路径,启发了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思维,也为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优良育人氛围奠定了基础。未来,学院将持续引导更多学子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