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绘扇面 童心巧手传非遗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杏林篆爱,医路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社区儿童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2025年07月12日 22:29   图/蒋佳君;文/郭阳 胡奉佳   点击:[]

2025年7月9日下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杏林篆爱·医路向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带着非遗技艺走进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七里庙社区,开启“绒花编织+漆扇制作”双主题文化体验活动。社区儿童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用稚嫩的双手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场文化启蒙之旅和非遗技艺传承。

为确保活动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备,志愿者们提前研习绒花编织与漆扇绘制技巧,精心筛选环保绒线、可降解木扇等材料,并预制了若干成品作为教学范例。活动当日,手工区域整齐码放着靛蓝、朱红、黛紫等各色绒线,素扇、环保颜料与其他制作工具有序排列,每处细节都彰显着团队的严谨与温度。

“看!我的蜘蛛有八条腿!”8岁的乐乐举着歪歪扭扭的绒花作品,小脸涨得通红。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孩子们从基础绕线学起:左手捏住铁丝骨架,右手缠绕绒线,指尖翻飞间,伞骨、蛛网、花瓣逐渐成形。过程中,部分孩子因步骤繁复遇阻,但在志愿者“慢慢来,你做得很棒”的鼓励下,始终专注投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要领。当形态各异的绒花作品完成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漆扇制作区域秩序井然。面对未知的创作成果,孩子们踮脚张望染料池,眼睛发亮地挑选心仪色彩。当素扇缓缓浸入水中,流动的色彩在扇面晕染出独一无二的纹路,如同揭开神秘面纱般渐次显现。漆扇的不可预测性既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又以流动的色彩冲击视觉,让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留下鲜活印记。

活动尾声,志愿者们将提前准备的绒花、漆扇成品与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作品一同赠出,形成承载文化记忆的特殊礼物。这场持续2小时的非遗体验,用可触摸的技艺替代说教式传承,让漆扇的流光与绒线的温度成为最生动的非遗记忆。正如志愿者在日志所写:“当医学生的白大褂染上靛蓝色,我们终于读懂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不是刻意的融合,而是让千年技艺在我们心中自然生长。”

上一条: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生命之夏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杏林篆爱,医路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进社区宣传教育 下一条:医者仁心践初心 童趣飞扬暖社区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杏林篆爱,医路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雨花区七里庙社区开展儿童成长实践课

关闭

地址:湖南省 衡阳市 常胜西路 28号
    联系电话:0734--8282761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