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义诊与入户调研后,7月7日下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与核科学技术学院十余位师生志愿者,在村干部带领下,携带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走访长潭村困难家庭与特殊群体。这次走访,让学生们直面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坚韧的力量。
在一户低矮的房屋里,志愿者们看到坑洼的地面和狭小的空间。一位身形单薄的母亲抱着两个月大的婴儿。她的丈夫身患重病已十余年,家庭的重担在她身上留下痕迹,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乐观与坚定。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物资,她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这一幕,让年轻的学生们真切体会到生活的重量。
另一户人家,静默的小屋里,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党员倚着竹拐,双手颤抖,脚步蹒跚。说话含混不清,听力也严重下降。志愿者们围坐在他身旁。凑近他耳边,努力理解他讲述的过去。老人妻子和儿子在他晚年的时候相继去世,愁苦的皱纹爬上脸庞,但追忆往事时的神情,依旧坚毅如初,映照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不屈力量。学生们安静地倾听,用专注表达着对这位长者的敬意。

“看,这就是当年的罗布泊!”一位65岁的退伍老兵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19岁的他,站在罗布泊戈壁的邮站前。作为曾经的邮政工作者,他在条件艰苦的核事业前沿坚守了四年。风沙和辐射损害了他的健康,导致伤残。他指着行动不便的腿说:“身体垮了,心还跟着国家建设跳!” 他年轻时的付出和至今不渝的赤诚,让在场师生肃然起敬——风沙可以掩埋足迹,却永远磨灭不了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
暮色中,师生们打着手电继续为村民进行简易诊疗。归途上,那些紧握的手、感动的泪,以及所见所闻的苦难与坚韧,让学生们难以平静。望着渐暗的村落,一个共同的决心在他们心中形成:明年,一定要回来,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做更多实事。
这次走访,让年轻医者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真实的生活图景。他们不仅看到了困难,更看到了困难中不灭的希望与担当。这份来自乡土的触动,将化为他们未来守护生命、服务基层的更深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