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
专业 |
研究方向 |
拟招生人数 (以学校公布为准) |
第一志愿 上线人数 |
备注 |
071000 生物学 |
01遗传学 02细胞生物学 03微生物学 |
约49人 |
3 |
招生及调剂信息更新见衡阳医学院网站 |
086000 生物与医药 |
05基因工程 06细胞与组织工程 07生物工程技术 08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技术 |
约20人 |
1 |
招生及调剂信息更新见化学化工学院网站 |
招生联系老师:马老师E-mail: 42602510@qq.com QQ群: 529413017
细胞与遗传研究所简介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研究所(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5人,讲师(实验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8人;硕士生导师30人,博士生导师13人。研究所成员担任国务院第六、七届、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六、七届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东亚人类遗传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等终审专家10余人次。研究所还外聘4位院士为特聘教授。
我所现在承担临床医学和生物技术等11个本科生专业教学任务,承担生物学学硕、生物与医药专硕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博士培养工作。作为主干力量建设的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细胞生物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为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高级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为湖南省精品示范课程,《Medical Cell Biology》为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材。张灼华教授领衔的医教研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所的科学研究领域覆盖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辐射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在人类表型与重要生理功能的遗传及表观遗传机制、细胞稳态与细胞通信机制、核辐射DNA损伤与修复、蛋白质修饰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环境污染物生物毒理研究、肿瘤发生及防治分子机制研究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本所发展特色。
我所为主体建设有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培育基地等6个科研平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和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重点工程、湖南省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总经费超5000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
我所与广州实验室(www.gzlab.ac.cn)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命医学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成果临床转化应用等方面的进行全面合作。2025年广州实验室4位老师担任我所研究生导师。
招生导师及联系方式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导师类型 |
E-mail |
招生专业 |
1 |
夏昆 |
教授 |
博导 |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2 |
吕斌 |
教授 |
博导 |
lubinmito@usc.edu.cn |
生物学 |
3 |
王丹玲 |
教授 |
博导 |
danlingwang@usc.edu.cn |
生物学 |
4 |
张晓东 |
教授 |
博导 |
2021000136@usc.edu.cn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5 |
冯永 |
教授 |
博导 |
fengyong_hn@hotmail.com |
生物学 |
6 |
陈新文 |
研究员 |
博导 |
chen_xinwen@gzlab.ac.cn 广州实验室 |
生物学 |
7 |
石正丽 |
研究员 |
博导 |
shi_zhengli@gzlab.ac.cn 广州实验室 |
生物学 |
8 |
彭伟 |
研究员 |
博导 |
peng_wei@gzlab.ac.cn 广州实验室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9 |
刘会生 |
研究员 |
博导 |
liu_huisheng@gzlab.ac.cn 广州实验室 |
生物学 |
10 |
陈志明 |
教授 |
博导 |
zhiming.chen@usc.edu.cn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11 |
吕鹏飞 |
教授 |
博导 |
paul.pf.lu@gmail.com |
生物学 |
12 |
李松 |
教授 |
博导 |
sosong1980@gmail.com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13 |
邓燕 |
教授 |
博导 |
hndengyan@126.com |
生物学 |
14 |
肖康鹏 |
教授 |
博导 |
kxiao@usc.edu.cn |
生物学 |
15 |
何耀辉 |
教授 |
博导 |
2024001050@usc.edu.cn |
生物学 |
16 |
易岚 |
教授 |
硕导 |
yilan@usc.edu.cn |
生物学 |
17 |
彭翠英 |
教授 |
硕导 |
2517618772@qq.com |
生物学 |
18 |
刘俊 |
副教授 |
硕导 |
nhuliujun@126.com |
生物学 |
19 |
杨南扬 |
副教授 |
硕导 |
yangny204@usc.edu.cn |
生物学 |
20 |
李国庆 |
副教授 |
硕导 |
guoqingli@usc.edu.cn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21 |
熊梁尧 |
副教授 |
硕导 |
xiongliangyao@usc.edu.cn |
生物学 |
22 |
韩海龙 |
教授 |
硕导 |
hanhailong@sklmg.edu.cn |
生物学 |
23 |
周妙金 |
教授 |
硕导 |
zhoumiaojin@usc.edu.cn |
生物学 |
24 |
胡志青 |
教授 |
硕导 |
huzhiqing@usc.edu.cn |
生物学 |
25 |
刘化蝶 |
教授 |
硕导 |
huadie.liu@usc.edu.cn |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 |
26 |
陈柱 |
教授 |
硕导 |
chenzhu220@163.com |
生物学 |
27 |
刘媛 |
教授 |
硕导 |
yuan.liu@usc.edu.cn |
生物学 |
28 |
孙晓云 |
教授 |
硕导 |
sunnyxyun@usc.edu.cn |
生物学 |
29 |
王娜 |
教授 |
硕导 |
wangna@usc.edu.cn |
生物学 |
注意事项:
(1)导师类型(博导可以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硕导只招收硕士生)
(2)2025年导师招生专业及方向根据情况可能适当调整。
导师简介
1.夏昆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鉴定了10余个新致病基因,完成我国第一个孤独症GWAS、全基因组CNVs研究和大样本靶向测序,发现近百个孤独症风险基因、CNVs和易感基因位点。主持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部省级项目20余项。在Nat Commun,Sci Adv,Mol Psychiatr,Circulation,Cell Res,Genet Med,Nat Genet,Nat Neurosci,Am J Hum Genet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等国家、部省级奖励。
研究方向: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家系收集及遗传基础研究
2.吕斌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微量元素分会常务理事、线粒体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遗传学会理事。“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儒谈线粒体”线上学术论坛发起人。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基金和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水平专项基金各1项。受邀担任Redox Biology, Mitochondrial Communications期刊编委。代表性科研成果主要包括:① 建立了研究线粒体蛋白和线粒体基因组(mtDNA)互作的方法-mIP,并揭示了LONP1蛋白酶维护mtDNA稳定性的分子机制(J Biol Chem. 2004, 2007);② 揭示了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蛋白丝氨酸磷酸化修饰导致其与mtDNA结合障碍,进而被LONP1蛋白酶降解的分子机制(Molecular Cell. 2013;Blood. 2012);③ 揭示了Mer受体酪氨酸激酶(MerTK)N-糖基化修饰调控肝癌生长的分子机制(Redox Biology. 2022);④ 揭示并阐明LONP1蛋白酶参与调控线粒体和内质网(ER)互作,维护线粒体相关ER膜(MAM)完整性的分子机制极其生理病理学功能(Research. 2024) 。在MolCell, Blood, Nat Cell Biol, EMBO J, Nat Commu, Sci Adv, Cancer Res, Redox Biol, J Med Chem, Acta Pharm Sin B,J Biol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参编著作及教材5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所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了:“卡尔·斯托姆国际多样化奖学金(Carl Storm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Fellowship)”, 德国Boehringer-Ingelheim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学术会议“最佳墙报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国大会旅费资助奖等。
研究方向:线粒体蛋白稳态调控与人类疾病;线粒体与免疫;线粒体与细胞铁死亡
3.王丹玲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十二批湖南省高层次人才和湖南省潇湘友谊奖获得者,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青年创新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三获奖人)获得者。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细胞生物学》课程负责人。在高影响因子国际学术期刊发表40多篇论文,论文被他引超过20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重点工程、湖南省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和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各1项。
研究方向:帕金森氏病和口腔癌的病理机制研究
王丹玲教授新闻专访:https://uscnews.usc.edu.cn/info/1025/40096.htm
4.张晓东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华大学学科拔尖人才。200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在美国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至2021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 Commun、Hepatology、Nature Method、PNAS、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承担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10项,2014年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基因工程大鼠模型的研发与示范”。
研究方向:蛋白质修饰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基因组改造技术
5.冯永 教授,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华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所长,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华大学未来研究院PI研究员,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首批医学学科领军人才,长沙市专家工作站在站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次提出一种基于高通量测序为核心技术的分步骤鉴定耳聋致病基因策略--梯级遗传分析法,先后在国际上克隆了包括ABCC1等5个致病基因,为国内鉴定耳聋基因最多的团队。在PNAS、Genet Med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863计划1项,973计划子课题1项,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2)、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排名第1、6),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名医奖”及“湘雅名医”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
6.陈新文,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重大人才项目、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州开发区杰出人才、“广东省重大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主要开展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聚焦高致病性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深入揭示病毒复制机制及致病机理、探索病毒防控新策略,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是我国肝炎病毒研究的代表性科学家,生物安全领域重要专家。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新冠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曾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有力推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实施和高效落实。近年来,陈新文研究员及团队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基础病毒学、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病毒与免疫调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外学术顶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超7000次、获得专利5项、参与编写著作5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研究方向: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制
7.石正丽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长期从事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研究,主要开展新发传染病病原鉴定、溯源和分子流行病学,动物源新发病毒跨种感染和传播风险预警,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重症肺炎的分子机制等研究。在蝙蝠冠状病毒的分布和遗传进化、SARS病毒溯源、新冠肺炎病原鉴定和溯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被引逾48000余次,合编专著6部。主持和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和二等奖(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2014-202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研究方向: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病原跨种感染机制和传播规律、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重症肺炎的分子机制研究
8.彭伟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国家实验室病原体结构与临床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领导团队开展针对呼吸道病原体的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研究。曾领导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开发项目,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研究许可。领导多项医疗器械及诊断产品开发,获得中国、美国、欧盟等多国监管机构上市许可。作为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成果于Cell、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 Research等杂志。在加入广州实验室前,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及医疗健康领域创业公司首席科学家等职务。彭伟研究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别取得学士及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针对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脑膜炎奈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呼吸道病原体的新型疫苗、药物开发,及呼吸道病原体侵染机制研究等领域
9. 刘会生,研究员,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国家实验室细胞技术平台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遗传学士,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医学免疫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博士,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入选珠江领军人才,黄埔精英人才;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医疗器械专委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顾问专家,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战略专家库专家。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Metabolism,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TTT, ACS Nano, Cell Stem Cell, Nature Biotechnology, eLife,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影响因子累计500余,总引用次数3500余次,H指数28。先后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负责人和和子课题负责人)、实验室重大项目等。申请和授权专利多项。
研究方向:人干细胞转化医学
10.陈志明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学科拔尖人才”,入选湖南省高层次人才、湖南省杰青。主要应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手段研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机制,并在国际著名期刊Nat Commun、J Am Chem Soc、J Cell Biol、Biophys J和eLife等发表学术论文13篇。目前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
研究方向: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CME)
陈志明教授新闻专访https://mp.weixin.qq.com/s/AEaKTTxU4UPhU2QfVYtlkw
11.吕鹏飞 教授,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华大学未来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PI)。吕鹏飞团队致力于通过探究脊椎动物在器官形成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对于先天性遗传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有益的新型治疗方法。围绕这一目标,课题组在器官发生、干细胞及再生生物学、以及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新型抗癌药物研发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如《Science》、《PNAS》、《Cell Reports》、《PLOS Biolo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Nucleic Acid Research》等,总引用次数近万次。凭借这些研究贡献,吕鹏飞教授连续2021、2022两年被评为Elsevier高引用科学家(发表过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主持过多项国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科技部重大项目。
研究方向:上皮组织形态发生和癌症转移(开创了脊椎动物上皮迁移的新理论、开发靶向癌症转移的新药物)成体干细胞分化及稳态(乳腺干细胞的分化调控、紧密连接蛋白在囊泡运输及其缺失的相关疾病,包括蛋白分泌、智力分泌、癌症和原发性家族脑钙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调控(肿瘤异质性的起源及演化、靶向成纤维细胞和包括T细胞、巨噬细胞在内的肿瘤免疫治疗)。
12.李松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分子诊断、分子免疫及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尤其在基于纳米技术的高通量核酸检测、免疫组库测序与分析、以及全自动一体化POCT系统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率先开发出以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的核酸自动化检测技术,推动了分子诊断技术的革新,并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其团队的免疫组库测序技术能够实现对TCR/BCR的无偏差定量检测,为疫苗开发、肿瘤免疫治疗及自免疫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此外,李松教授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全自动数字PCR系统,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研究成果在《Theranostics》《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总引用次数超过6900次;此外,李松教授承担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正面他引超6900次,H指数47,授权专利10余项,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方向: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
13.邓燕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邓燕团队现从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分子识别与生物分析、纳米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优化与应用、分子诊断技术、新型纳米材料传感器的研制、POCT产品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连续多年被科睿唯安评为高被引科学家;并被评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 Top 2% Scientists);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境外项目1项。
研究方向:新型生物识别材料及生物分析方法的研究
14.肖康鹏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杰青。通过多组学方法在新型病原发现、微生物组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与共进化方向取得系列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The Lancet Microbe, ISME J, Microbiome等权威杂志,引用超过1400次(Google Scholar)。担任iMeta杂志青年编委,湖南省病原生物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信息学会病原微生物专委会委员,承担本科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
研究方向:人兽共患病毒组学、肠-X轴微生物交互与干预
15.何耀辉 教授(校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南华大学未来科学院研究院PI。2021年7月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药学院,随后在厦门大学药学院刘文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年7月加入南华大学未来科学研究院。近五年以共同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Nano Toda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materials,Theranostic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3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Cell,Nature cancer,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PNAS,EMBO J,EMBO Report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南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厦门大学优秀博士后基金等项目,以项目骨干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项目,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以超高分辨质谱(Orbitrap Exploris 480)为核心的定性、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能够实现蛋白质定性、翻译后修饰(磷酸化、乳酸化、乙酰化、泛素化等)、标记定量(SILAC、TMT/iTRAQ)、靶向定量(PRM)和非标定量(LFQ、DIA)等技术,对接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药学等多学科。
研究方向:课题组主要致力于研究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的方法开发,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肿瘤发病机制,探索抗肿瘤药物靶点以及药物研发等
16.易岚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细胞应激生物学衡阳市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J Proteome Res、J Cell Mol Med、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衡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是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细胞工程》湖南省一流课程的负责人、生物学研究生巜高级细胞生物学》湖南省精品示范课程负责人、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负责人;指导本科生获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一项;近年主编教材专著6部,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5部。
研究方向:辐照损伤与防护机制研究;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与凋亡机制研究
17.彭翠英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生物毒理与生态修复衡阳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遗传学会理事,国家自然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行评审专家。主要科研方向为遗传病分子机制及环境医学与生态毒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湖南省省科技厅课题、湖南省省级教改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及校级大创课题研究与生命科学竞赛。在Reprod、Fertil and Develop、Gynecol Endocrinol、J Assist Reprod Gene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教改论文多篇;编写与编译教材5部,其中主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2项。
研究方向:遗传病分子机制及环境医学与生态毒理研究
18.刘俊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生态健康与人类重要疾病防控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有色金属矿区耕地重金属生态阻抗技术研究衡阳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典型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植物学会理事、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Environment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与《生态学报》等学术刊物审稿专家;湖南省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重金属、微塑料等典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理、典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Research、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Chemistry and Ecology、《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顶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第一完成人),主编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科学出版社),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
研究方向:典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理,典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
19.杨南扬 副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现任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副主任、细胞与遗传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和衡阳市科技局项目各1项。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Angewandte Chemie,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承担本科生、生物学研究生及医学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教学,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奖项共4项。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
研究方向:蛋白质选择性剪接体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作用
20.李国庆,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南华大学“教学名师”。近年来先后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等6项课题,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项。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及医学遗传学教学和蛋白质修饰与疾病关联研究,在Biomarker Research、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等国内外刊物上表相关论文10篇。曾获得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现担任湖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和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程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湖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4项教改课题;主编及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3部。
研究方向:蛋白质修饰与疾病关联研究
21.熊梁尧 副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2-2024)、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各1项,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eLif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篇。南华大学优秀教师(2023年度)。承担本科生《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教学工作。参编教材1部。
研究方向: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修饰
22.韩海龙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湖南省优秀博士后人才项目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并作为项目骨干分别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所在团队的长期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相关文章发表于EMBO REPORTS、Autophagy、Translational Neurodegenration、Signal Transduction Targeted Ther.等学术期刊,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
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
23.周妙金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青年人才奖”,现为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儿童认知与脑功能障碍分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第一届母胎医学与人口健康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MedComm等发表SCI论文14篇;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横向合作项目共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且所有专利均以技术转让方式进行转化。
研究方向:神经发育障碍的遗传基础及遗传病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
24.胡志青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湖湘青年英才,现为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共7项,成果转化横向课题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要从事重大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发病机制以及基因治疗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1篇。目前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等《医学遗传学》和《遗传学》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重大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发病机制以及基因治疗研究。
25.刘化蝶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青年创新人才,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中南大学-美国文安德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美国文安德研究所博士后,聚焦骨骼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项。
研究方向:骨骼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重点关注表观遗传调控,致力于使用小鼠及细胞模型,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策略。
26.陈柱,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湖南省青年和面上基金等项目共7项,成果转化横向课题2项,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全球ESI 0.1%,4篇入选全球ESI 1%。授权国家专利9项。研究成果获得株洲市首届科技创新奖1项,株洲市医学会医学科技奖1项。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获奖7项。培养校级优秀研究生2名。
研究方向:分子诊断技术、医学人工智能、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
27.刘媛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主要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和DNA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疾病早期诊断、小分子危害物快速检测新方法,在Theranostics、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Science China Chemistry、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12篇(其中ESI高被引5篇),合作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研究方向:功能核酸开发与应用研究、肿瘤分子检测诊断与靶向治疗、小分子危害物传感检测。
28.孙晓云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生物医学专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项目。主要从事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相关的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Molecular Autism、Gastroenterology、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目前承担本科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生《医学遗传学前沿和进展》等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以多能干细胞和小鼠为模型研究孤独症风险基因的遗传调控机制。
29.王娜 教授(校聘),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持承担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和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各1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篇。目前承担本科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海洋微藻天然产物、海洋药物、新材料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