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南华大学医学教育开办56年之际
一、春华秋实酝酿着品牌效应
南华大学是湖南省开办西医本科教育最早、医学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完整的省属高校,高起点规范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1956年,卫生部批准建立衡阳医学院,隶属湖南省领导,时任湖南省文教办主任华国锋同志担任筹委会副主任。1958年秋季在湖南医学院全力支援下首届招生。设置医疗及卫生两个五年制本科专业和三年制医疗专修科;每年招生630名。学校艰苦创业、教学为主,师生一边教学、一边建校,在高起点上开启全面规范办学的历史征程。
在创办期专业设置的基础上,1977年以来,适应社会需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及时开出和调整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前,医学门类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护理学等10个本科专业。
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基础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为专业学位点。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华大学医学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全日制医学专业人才31000多名,多数毕业生服务在湖南省地市医疗卫生机构,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大批优秀人才发展成为三级综合性医院院长、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管理与技术骨干,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先进典型,历届毕业生在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湖南省卫生厅评价:南华大学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成为全省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上万名毕业生以积极努力和不断进取为湖南7000万人民身心健康的维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批1980年代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通过后续刻苦努力,发展成为高等医药院校校长和拔尖创新人才,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国强;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祖国,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余艳红,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廖端芳,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等。
2000年合并建校以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加强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扎实,技能表现突出。如:2009-201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考研上线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录取率为31.16%,2014年录取率达到45.86%。近5年在被录取的1541人中有741人进入“985”和“211”学校。在2011-2013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总通过率平均高出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2011年总通过率在全国排名第15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先后获得1次省赛特等奖、3次华中赛一等奖、2次国家赛三等奖和1次国家赛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所培养的上万名五年制本科医学专业人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适应社会医疗卫生事业需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潜能,向着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努力奋进。
二、风雨兼程培育出优良传统
从1958年首届招生,经历停办和改名,到1977年恢复衡阳医学院建制,风雨兼程四十余年,明晰了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培育了办学特色和教学特色,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办学定位:坚守传统并适应发展。卫生部在批准建立衡阳医学院时就明确定位是: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加快卫生教育事业发展。融入南华大学这一多科性大学的环境中,医学教育定位适应发展。明确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临床医学为龙头,医学各专业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创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办学理念: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原衡阳医学院在发源和壮大历程中所培育的“教师敬业奉献、学生发愤图强”的办学精神和“勤奋求实、博学维康”的院训成为历届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奋力作为的真实写照,成为合并建校后南华大学确立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基本元素之一。在新时期下医学教育理念凝练为:勤奋求实、博学维康,德术并重、精诚合一。
专业设置:始终坚持适应地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适时开办并调整专业及其专业方向或特色课程模块。从医疗和卫生两个专业开始,先后开办了眼耳鼻喉科学、卫生检验、妇幼卫生、农村医学、基础医学、口腔疾病防治、预防医学、高级护理学、医学检验、药剂学、计划生育技术和管理、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等本科和专科专业。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科学本科专业,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98-2008年,在临床医学专业陆续开设眼耳鼻喉、肿瘤学、急诊医学、儿科学等4个专业方向,2010后逐步调整为个性化课程模块。特别是适应“新医改”的需要,积极承担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目前已为湖南乡镇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500余名。成人教育设置夜大学、自学考试两种形式和本科、专科两个层次,为满足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服务。
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三个重视”:一是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到教学内容安排,努力保障足够而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实际应用和提升发展奠定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二是重视临床技能培养。从基础实验教学到临床见习实习,切实加强临床基本技能和专科技能培养,强调规范性,注重适用性,为毕业生临床执业奠定全面的技能基础。三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在艰苦条件下培育出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办学精神,对学生产生深刻持久影响,为学生毕业后甘于立足基层做贡献、勇于拔尖创新攀高峰积蓄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保证学生准确、系统、连贯地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努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和技巧;努力吸收其它教学方法的优点,积极运用问题导入、病例引导、兴趣启发、讨论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校坚持集体备课、试讲、预讲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和教学能手、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比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安排老教师担纲课堂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学科发展思路、临床经验和医德风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承严谨治学、规范执教、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学生勤奋刻苦、发愤图强,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医疗服务:注重发挥传统和区位优势。四所附属医院分别建于20世纪40年代和50 年代。附属第一医院,其前身是省立中正医院,创建于1943年,1983年划为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其前身是衡阳市立医院,创建于1949年,1972年划为附属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8预备医院,创建于1951年,1998年划为附属医院。附属南华医院,其前身是核工业415医院,创建于1958年,2002年划为附属医院。四所附属医院医疗服务覆盖具有200万人口的衡阳市全城区,辐射具有700多万人口的衡阳市辖各县市,形成了对永州、郴州、邵阳、娄底等湘中南更广大地区的服务能力。60多年来,四所附属医院以地区医院、市立医院、省结核病防治医院、核工业415医院的功能定位,竭诚为地方百姓和行业职工服务,为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病、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与时俱进开拓中再谱新篇
1998年以来,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就业制度改革;2000年融入多科性大学环境;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09年以来,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在这样的改革发展背景下,南华大学医学教育倍加努力,再谱新篇。
发挥合并建校优势,不断优化培养模式。1998年以来,按照“基础优化、实习前移”的思路,探索试行将5学年分为“2.5+1+1+0.5”的四段式教学安排。2001年以来,在以往基础上,调整开出4个特色课程群,组织相应教学班,培养更好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2009年以来,探索试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见习技能考核—临床实习出科技能考核—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2010年开始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为湖南农村地区的乡镇卫生机构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人才。2012年,《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3”四段式培养模式改革》3个项目同时列为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项目,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列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多科性大学环境里,医学教育得到更广泛的学术支持,学校开设人文与经管类、科技与国防类、环境与健康类、艺术与体育类等公共选修课程200余门,为医学生扩大选修范围提供了条件;数理化、计算机、外语、文法、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力量强,为医学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高质量开出提供了保障;学校实施跨专业选课、辅修、双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为医学生辅修学位创造了机会;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突出的军工文化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人文素养培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控制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在经历近10年的扩招后,2010年以来积极稳定招生规模;2012年全面实现一本招生,逐步控制招生计划,大力提升生源质量,临床医学专业省内近5年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省控线26分以上。
促进龙头专业出特色,推动主干课程精品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临床技能学》相继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湖南省特色专业6个,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主编出版了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临床技能、临床课程见习与实习等系列教材。
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实现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提质创优。人体形态、显微形态、机能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等实验中心和附属医院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湖南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提高了实验室装备水平,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目前,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11个。近5年新增教学医院2个,社区卫生教学基地7个,目前共有附属医院3所,教学医院7所,实习医院23家,其中省级优秀实习基地8个。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完整人才培养层次。医学主干学科中基础医学、内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被列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列为国防支撑性基础学科;内分泌科为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病原生物学科当选为亚洲支原体学会常务副主席单位;病理生理学学科保持为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单位;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手外科等11个科室被列为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基础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硕士、护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为专业学位授予点,实现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层次完整的目标。
形成科学研究新积累,搭建交流合作大平台。动脉粥样硬化、支原体、胃癌、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ABO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等方面的研究保持一定优势。2009年以来,医学领域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取得省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长期与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等保持紧密的合作与交流;特聘多名院士为客座教授;主办国际性会议3次,全国性会议5次,为助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形成了新的积累,搭建了重要平台。
医学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充实已有学科内涵,催生新型交叉专业、交叉融合性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将核辐射生物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充实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获批为国防支撑学科;发挥医学与工学的优势,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病原生物学、预防医学与核科学结合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采矿工程与微生物学结合,形成铀矿冶生物技术研究方向,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获批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医学与核科学结合,形成核应急学科平台和基地,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承担为全国核设施单位及各级核应急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核应急相关的宣传和培训任务;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获批为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承担华中地区核应急医学救援和快速处置任务;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学校组建了环境医学与放射卫生研究所、铀矿开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获批了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跨学科的创新团队。
青年教师博士化,优秀人才有发展。近5年,共有61人获得博士学位;52位青年教师得到资助出国深造。目前,生物医学课程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8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2人;临床医学课程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15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1人;共具有国外留学或培训经历的教师75人。拥有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海外名师”、“百人计划”入选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136人。
附属医院着力提升医疗服务和教学科研功能。四所附属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是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其中3所为三级甲等医院。拥有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临床专业人员和具有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医技科室设置涵盖临床医学的所有三级学科,并且建立了与本地区疾病谱相对应、具有行业特点的特色医技机构;开放床位6000余张。附属医院在泌尿外科、脊柱外科、骨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病理等专科上优势突出,ABO血型不相容亲体肾移植术、手部创伤及手外科技术、微创术、毒蛇伤救治术、难治性肺结核诊治技术等,达到了省内先进以上水平。
附属医院积极推进改革,医院服务效益稳步扩大。门诊和急诊人数由2009年的150.5万人次增至2013年的216.3万人次;住院人数由9.1万人次增至16.3万人次;业务总收入由10.7亿元增加到25.2亿元。近五年来,入院诊断符合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平均床位使用率等指标均呈稳步提高趋势;病人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平均住院床日费用、人均出院费用等指标均为缓慢增长。附属医院在培训服务、应急服务、援助服务和对口帮扶等方面不断扩大社会效益。
2014年9月26日星期五